☏ TEL 13798101922
Customer first and professional first
资讯动态
当前位置:
秦国三次遭灭国危难,两次危机公关靠侥幸勉强过关
来源: | 作者:gzdscj | 发布时间: 2018-09-20 | 124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战国时期,七雄并立,彼此攻伐,空前激烈。常年的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基础,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。秦国偏居西北一隅,以八百里秦川起家,重视耕战,励精图治,最终横扫六国,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。然而在秦国发展的道路上,也曾遭遇三次危机,差点灭国。

战国时期,七雄并立,彼此攻伐,空前激烈。常年的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基础,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。秦国偏居西北一隅,以八百里秦川起家,重视耕战,励精图治,最终横扫六国,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。然而在秦国发展的道路上,也曾遭遇三次危机,差点灭国。

第一次危机的起因与一块地有关。

河西之地位于洛河以东,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,地势比关中平原略高,呈现北高南低的走势,以高原平原为主,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。河西之地和崤函之险相结合,构成了秦国东部重要的战略屏障,进可东出中原,逐鹿六国,退可居高临下,凭险据守。

黄河以东的魏国,受到政治和地理条件制约,亟需拓展生存空间,河西之地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,使魏国觊觎已久。战国初期,魏文侯率先施行变法,除旧布新,国力大增,同时重用吴起,训练了当时最善战的魏武卒。公元前409年,魏文侯以吴起为将,西渡黄河,进攻秦军。一年后,秦军力敌不支,退回洛河以西,魏国尽占河西之地。

战国七雄_图

公元前389年,秦惠公发动50万秦军大举进攻河西之地。秦魏两国在阴晋城下爆发激战。50万秦军不敌5万魏武卒,大败而归,秦国因此元气大伤。魏军本来可以乘胜追击,进一步削弱甚至灭亡秦国,然而可怕的后果并没有发生。

魏国没有进攻关中平原,主要有三个原因。首先是政治因素,魏国当时具备进攻秦国的实力,但是过度扩张,势必引起其它国家的警觉,使秦国有机会形成合纵联盟,导致魏国成为众矢之的,这与魏文侯稳健发展的治国理念背道而驰。其次是军事因素,魏国被动应战,并没有做好与秦国决战的准备,而训练魏武卒要求高,强度大,兵源补充难,同时,阴晋之战后,武卒需要休整,诸多条件限制了下一步军事行动。最后是道义因素,魏武卒进攻关中平原,战争性质由争夺战变为生存战,秦人性格威武不屈,出于保家卫国的心理,必定死战到底,魏武卒也要蒙受巨大损失。总之,秦国逃过此劫,实属侥幸。

魏武卒_图

第二次危机的爆发,仍然与一块地有关。

战国初期,秦楚两国以秦岭东段为界,秦国占据蓝田关,楚国据守武关,双方处于战略均势。公元前342年,秦国趁楚国大举进攻淮泗地区之际,二十万秦军出蓝田关,攻取商洛、丹凤和武关,至此,六百里商於之地尽归秦国。秦楚两国均势被打破,秦国掌握了战略主动权。为了减轻秦国的战略压制,楚国选择与齐国结盟,达到削弱和牵制秦国的目的,而秦国联合韩、魏两国,结成同盟,由此,原本两国之间的对峙,发展为两个集团之间的互怼。

公元前313年,秦相张仪“卖拐”,诈称以商於之地为代价,引诱楚齐解盟。楚怀王轻信张仪的说词,成功“接拐”。与齐国断绝联盟关系后,却只得到了秦国六里土地。楚怀王恼羞成怒,派大将屈丐率军攻秦,秦国不甘示弱,派遣庶长魏章及樗里疾、甘茂等人,率军迎战。双方在丹阳(今河南西峡、淅川一带)展开激战,楚军大败,八万楚军被斩首,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七十余名将军被俘虏,六百里汉中地区尽归秦国。

张仪(?-前309年),魏国安邑(今山西万荣)张仪村人_图

秦楚两国在政治和军事上过招,楚国败得体无完肤。是可忍孰不可忍,楚怀王决心报复秦国。他举全国之力,调动五十万楚兵,再次攻秦。秦国还沉浸在丹阳之战的喜悦之中,没想到楚军卷土重来。在战争初期,楚军进展顺利,一举攻下武关,重新夺回了商於之地。秦惠文王一方面调动所有的机动部队,甚至连王宫卫队都派上了前线,秦军在距离咸阳一百公里的蓝田,勉强挡住了楚军的攻势。另一方面展开外交活动,请韩魏两国能够尽快出兵,断楚军后路。韩魏两国趁楚军兵力空虚之际,两国联军夺取召陵(今河南漯河境内)和邓地(今河南南阳境内)。楚国见后院起火,又无法战胜蓝田的秦军,以割让汉中地区为代价,与秦国媾和。

蓝田之战是秦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。蓝田是进入咸阳的门户,战争的结果直接关系到秦国的存亡。秦国以政治欺诈为诱饵,成功拆散了楚齐联盟,秦惠文王随后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,扩大地盘,化解危机,应该奖励一个鸡腿。反观楚怀王,缺乏政治头脑和全局意识,图样图森破,被秦国牵着鼻子走。遭到秦国政治忽悠后,楚怀王在没有对各国形势做深入谋划的情况下,期望于通过军事赌博挽回颜面,过早地与秦国决战,而事实无情地打了他的脸。

蓝田之战_图

第三次危机,与一个人有关。

齐国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,在当时久负盛名。公元前299年,秦昭襄王仰慕孟尝君的名声,力邀其入秦,并拜为相国。有人妒忌孟尝君的才学和声望,给秦昭襄王上眼药,秦昭襄王听信谗言,将孟尝君囚禁,并打算处死他。孟尝君依靠讨好秦王宠妾,吹了枕边风,才得以脱险,重返齐国。

孟尝君回国后,担任齐相。对于在秦国受到的屈辱,孟尝君心中忿恨不已。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,机会来了。公元前308年以来,秦国进入了高速扩张期。秦军先后与魏、韩两国激战,占据了大片城邑和土地。公元前298年,秦军在析地(今河南西峡)与楚军激战,楚军大败,斩首5万,秦军占领了十余座城邑。

田文(?—公元前279年),即孟尝君_图

孟尝君决心为魏、韩、楚三国出头,在他的斡旋下,齐、魏、韩三国形成合纵联盟。同年,在齐将匡章的率领下,三国联军反击秦军,一路势如破竹,捷报频传。二年后,联军攻至函谷关下,驻屯兵马,等待时机。而赵、宋两国加入联军,为合纵注入了新鲜血液。五国联军合力攻破函谷关,兵抵盐氏(今山西运城),秦国见形势危急,被迫将原先占领的城邑归还魏、韩两国,换取联军撤退,以求摆脱危机。

齐军替魏、韩两国火中取栗,除了得到丰厚的政治声望,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好处。孟尝君慧眼识将,任用匡章为联军统帅,创造了战国历史上唯一攻破函谷关的经典战例。秦军虽骁勇顽强,连战连捷,但连年征战,师老兵疲,战线过长,兵力分散,遭到五国联军的当头棒喝。引发危机的是齐国,化解危机同样需要齐国,秦、齐两国并没有实质性的矛盾,即使齐国得到一块土地,也是飞地,没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,因此秦齐两国的冲突犹如两位绝世高手的比武,双方见好就收,点到既止。

秦灭六国_图

秦国面对三次灭国危机,能够顺利转危为安,归根结底,与其强健的国家实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,因此在政治、军事、外交、人才等方面,比其他国家棋高一招,天下大势向着有利于秦国的方向发展,最终问鼎中原,统一天下。

文:计白当黑

参考文献:《史记》《战国策》

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,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特别声明: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作者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观点。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
扫一扫,关注我们